▶ 冯英杰 高冠涛 李嘉怡
当前,榆林高新区正以聚链成势的集群规模、产业发展的内核升级和改革破题的路径抉择,重构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全新范式。
2024年,榆林高新区交出了亮眼的“高分答卷”:地区生产总值达550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工业总产值801.2亿元,同比增长16.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5.9亿元,同比增长6.9%;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位列第97位,较上一年前进5位……
聚链成势
经济增长跑出高新速度
过去一年,榆林高新区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牢牢抓住产业链建设“牛鼻子”,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以打造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三化”示范园区建设为目标,系统谋划发展路径,重点布局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建成以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基含氧化学品等优势产业链为核心,精细化工、氢能、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榆林高新区紧扣“节能、降耗、减污、降碳、提高清洁生产管理水平”目标,率先开拓产业链低碳化耦合路径,通过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将温室气体转化为工业原料。2024年,榆林高新区累计实施清洁生产方案51项、节电1710.48万度、节约煤耗3.6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0.79万吨,产生经济效益4.48亿元。
2024年,榆林高新区全力推进26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开复工率达到100%,全年累计完成投资85.66亿元。“十四五”以来,探微日新碳五深加工、艾科莱特10万吨抗氧化剂催化剂等项目建成投运,包装策划项目40个,新签约合同项目13个、协议项目28个,总引资额超347亿元,成功招引2个3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落地,该高新区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产业发展
科技赋能铸造高新“内核”
在榆林高新区,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正加速从理论迈向实际,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高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榆林高新区锚定科技创新“主航道”,奋力推动能化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政策引领、平台搭建、人才汇聚等一系列“组合拳”,构建起产业驱动发展的“高新内核”。出台《榆林高新区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等政策;设立榆林市首支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整合30万平方米科技孵化基地,搭建起创新创业的优质载体;成功获批秦创原煤化工产业创新聚集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656家、高新技术企业260家,累计引进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05个,在企业引育、平台建设等多项核心科技指标上均处榆林市前列,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招商引资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榆林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围绕“四图五清单”,依托园区原料、配套、产业基础等优势,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等模式开展精准招商,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体系;充分发挥“管委会+公司”招商模式,通过招商平台公司(科创建设集团)+基金+担保以及设立1.1亿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融资担保资金池等方式,以投代招,推进更多优质项目落地。
今年,榆林高新区计划引进30亿元以上项目2个,新注册外资企业2家,新签约合同项目30个,新签约协议项目35个,实际使用资金不低于76亿元,向上争资争项不少于200万元,为高新区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改革破题
制度赋能彰显高新担当
作为榆林市“行业综合许可证”改革首试地,榆林高新区通过整合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等方式,实现“一套资料、一窗受理、一次审批、一证准营”,让企业办事从“多头跑”变“一窗通”,以制度创新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促进发展的重要因素。榆林高新区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等方式,不断提升园区的营商环境和竞争力。目前,榆林高新区已实现169项行政审批事项和357项公共服务事项集中办理,“跨区通办”方面先后与西安高新区等陕西省内7个国家级高新区和4个国家级经开区实现互通,与榆阳区实现“同城通办”业务,行政审批办结率、群众满意度达到“双100%”。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篇布局和榆林迈向‘万亿之城’目标的关键一年。下一步,榆林高新区将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聚焦工业和信息化部赋予国家高新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的‘三大定位’,全力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的跨越。”谈及未来,榆林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军满怀信心。
站在“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榆林高新区将以登高望远之姿继续锚定“世界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发展目标,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勇立时代潮头,积极开拓创新,奋力谱写榆林经济发展的壮美诗篇,为保障陕西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磅礴“高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