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

中关村综保区创新研发楼“量企定制”

2025年05月19日 

  ▶  本报记者  张伟

  2025年初春,某生物医药领军企业在引入新型6米高生物反应器时,因实验室层高限制导致设备非标准安装,细胞培养效率降低30%;某半导体企业团队在部署先进光刻机时,因楼板荷载仅400千克/平方米引发设备微振动,晶圆良品率下降22%,年损失超5000万元……

  在科技创新重构产业格局的今天,研发空间作为孕育新技术、新产品的核心地带,已成为推动技术突破的重要因素。如何突破传统研发空间在层高适配性、荷载稳定性、洁净度控制等方面的局限,打破供需错配旧模式,最大化释放精密设备效能,消除科技企业在跨领域协作、技术快速迭代中的现实阻力?近日,本报记者在探访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综保区”)创新研发楼时发现,一种由研发空间变革缩小科技企业“创新时差”的科技服务业新范式正在悄然发生。

  “量企定制”

  告别“削足适履”

  作为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保区,中关村综保区基于产业特性视角开展研发创新空间模式研究,聚焦“2+2+N”产业谱系的产业特性、环评要求以及空间特性需求,在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以一套“高标适配硬件+免、保、退税政策”的解决方案,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开辟了一条“零”阻力研发通道。

  如何突破物理限制,让设备告别“削足适履”?中关村综保区创新研发楼考虑到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科技企业对大型科研设备的使用需求,突破市场办公空间3.8-4.2米的层高标准,采用首层6米、标准层4.8米的层高设计,支持生物反应器等大型设备整机入驻,避免拆解损耗,使设备调试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同时,为满足企业对于承载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复杂实验操作的空间需求,创新研发楼采用荷载高达500-1000千克/平方米的标准建设研发空间,在可承载重型培训箱与检测仪器的同时,亦可满足精密仪器微震动控制需求,实现了从“设备迁就空间”到“空间服务设备”的设计转变。

  此外,整个建筑采用“回”字型建筑设计,在解决企业研发空间限制的同时,提供优质的采光和通透的视野条件,营造自然舒适的办公环境,让研发人员有更放松的办公体验。

  从“空间可用”

  迈向“空间赋能”

  硬件不止于空间,更在于看不见的细节。由于充分考虑到各类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中关村综保区创新研发楼为医药健康企业预留了废气、废水处理管道条件,为集成电路实验室精心定制了先进的机电配套设施。坚实的基础保障使企业能够安心、高效地推进创新研发活动。

  目前,中关村综保区正在进行整个园区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即“大环评”。依托“大环评”背书,入区企业可轻松实现项目环评、产品注册等,申请实验室环评周期可大幅度缩短,可谓构建起了研发准入的“绿色高速路”。

  此外,为促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面对面”合作,中关村综保区创新研发楼在一层打造了两个展览展示空间,打造区内产业链“可见连接器”,为企业展示进口仪器设备、产品以及工艺品提供高效便捷平台的同时,还能吸引合作伙伴,促进技术交流与产业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集聚落地。

  当传统研发楼仍在解决“空间可用”的问题时,中关村综保区创新研发楼已迈向“空间赋能”的高维竞争。从破解物理限制到重塑政策生态,从共享创新到产业链协同,这座为技术突破量身定制的建筑,正在成为科创企业实现从“0-1”跨越的加速器。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