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于大勇)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在2025年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全面开展连续结算运行,充分发挥现货市场发现价格、调节供需的关键作用。同时,明确了20个省区的电力现货市场运行时间表。
《通知》提出,湖北电力现货市场要在2025年6月底前、浙江电力现货市场要在2025年底前转入正式运行,安徽、陕西力争在2026年6月底前转入正式运行。2025年底前,福建、四川、辽宁、重庆、湖南、宁夏、江苏、河北(南网)、江西、河南、上海、吉林、黑龙江、新疆、蒙东、青海要启动现货市场连续结算试运行。
《通知》明确,电力现货市场连续运行一年以上,且经第三方评估满足《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规定正式运行启动条件的,可按程序转入正式运行。第一责任单位应采取独立、公开的方式选定和委托具备专业能力和经验,且未参与所在省(区)电力市场方案规则编制、技术支持系统建设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省级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应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备案。
“《通知》的发布,旨在通过价格信号真实反映供需变化,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努曼陀罗商业战略咨询董事长霍虹屹表示,这是我国电力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步骤,标志着“市场化定价”正在从中长期交易向短周期、实时性更强的现货环节延伸。
“现货市场的建立也为火电带来破局的可能。过去新能源优先消纳、火电承担调峰,很多灵活性服务没有价格补偿机制。而现货市场一旦完善,调峰、备用等服务就有望被显性化和商品化,火电机组的价值将不再只是发电,更是支撑电网安全的关键资源。尤其是在高峰负荷、极端气候或新能源波动剧烈的时段,火电凭借可控可调的优势,可能获取超额边际收益。这一机制的引入,有望提高头部火电企业的盈利弹性。”霍虹屹认为,电力现货市场的全面推进,不仅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火电行业优胜劣汰的“加速器”。在这样的背景下,火电企业不再是“政策庇护下的资产”,而必须成为“市场规则下的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