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云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李晓杰
自2023年12月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以来,长治高新区积极稳妥探索多领域、多维度系统创新,以园区全领域全过程降碳为统领,以重大工程建设为牵引,突出产业发展低碳化、能源利用绿色化、能碳管理数字化,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绿”里淘金的碳达峰实践路径,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高质量发展底色更加鲜明。
全速培育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长治市是国家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治高新区是推动长治市转型升级的前沿阵地,将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作为碳达峰试点建设的主要目标,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要路径,实施总投资额150亿元的七大工程25个重点项目,加快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百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
其中,作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要支撑的信创产业,围绕龙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产芯片,初步形成从芯片、硬盘、主板到系统集成、软件适配、整机制造的完整信创产业链;深紫外LED产业技术水平持续位居行业前列;锂电池新材料形成了正负极材料一体化产业格局,投产达效后产值将突破百亿元,形成华北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有效支撑长治市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长治高新区正充分利用国家和山西省、长治市赋予的政策机遇,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长治市绿色低碳转型。
一方面,长治高新区赋能新兴产业抢占行业制高点,依托安博泰克生物制药项目,加快建设中古分子免疫学研发中心,勇攀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依托特瓦时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建设新能源研发中心,打造国家级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引领高地。
另一方面,长治高新区赋能长治市传统产业低碳发展,引进建成长治市武理工工程技术研究院,推动长治煤矸石、固废利用等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支持零碳科技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在碳封存、碳捕捉等技术方面合作研发,争取实现新突破。
全力建设碳达峰智慧管理平台
长治高新区聚焦企业碳排放管理,采用共享发展模式,面向长治高新区工商业负荷、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充换电站等领域,通过非侵入式数据采集与边缘计算终端,实现发电侧、用户侧高精度、多时间尺度数据采集,构建能源大数据基座,推动园区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目前,长治高新区碳达峰智慧管理暨源网荷储一体化平台已接入50多家重点用能企业,不仅能够实时采集到不可篡改的终端用能数据,在长治高新区宏观层面构建碳达峰智慧管理系统,而且可以为园区企业提供个性化节能降耗优化方案和峰谷电价差的增量收益方案,实现碳达峰管理一举多得功效。
下一步,长治高新区将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推进碳达峰园区碳考核、产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五碳协同”体系思路,持续优化碳达峰智慧管理平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全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能源电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长治高新区沐光而行,着力构建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太阳能+地热能+空气热能+工业余热+再生水热能”低碳能源综合利用,打造低碳能源示范园区。
低碳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是长治高新区建设碳达峰试点园区和低碳能源示范园区的重要抓手。该项目总投资约15.12亿元,预计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8万吨,现已完成平板电脑园区“光伏发电+充电桩”等8个项目,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绿电服务。
如今,长治高新区正在谋划漳电2×100万千瓦机组蒸汽接入项目、独立储能等能源综合利用项目,积极创建山西省合同能源管理试点园区、山西省绿电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变的新机制,全方位、全领域推进节能降碳,努力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长治高新区同步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连同虚拟电厂等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共同形成充足的新能源供应体系。今年3月获批山西省首批绿电产业试点园区,在为园区企业提供较低成本的绿色能源,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同时,形成新的招商资源优势,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长治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