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查娜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突破50%。为应对这一挑战,2024年我国启动的“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将健康体重纳入慢性病防治关键策略。今年以来,“国家喊你减肥了”等话题持续登上热搜,让减重经济火了起来,无疑这给相关医药企业和机构带来了新契机。
政策驱动行业迎来契机
在政策引领和舆论影响下,“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方案带来的是减重经济的持续升温。
据介绍,减重经济是指围绕体重管理需求形成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涵盖从健康食品、健身服务、医疗干预到智能科技、数据服务等多元产业,通过满足消费者减重、塑形、健康改善等目标,创造商业价值并推动社会健康水平提升的新型经济模式。
“把肥胖作为一种疾病来重视,这是中国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在观念转变上的一个重要信号,也是随着中国疾病谱改变,必须进行的策略调整。”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毛群安表示。
国家的减重号召推动了减肥产业从“颜值经济”向“健康经济”转变。根据业内共识,未来,单一减脂导向的代餐、轻食很难持续吸引消费者,相关企业需从“瘦身”升级到“全方位健康管理”,形成综合健康解决方案,持续扩大市场规模,最终成为大健康产业的一部分。
据京东健康旗下“京东买药”平台数据,今年3月以来,减肥类药品搜索量环比提升80%,成交额环比增长30%;体重管理相关营养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0%。这些数据表明,公众对体重管理的需求正急剧增长,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在崛起。
供需两旺蕴含商机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减肥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目前全球关于肥胖应对措施主要有生活方式干预、减重代谢手术以及药物治疗3种。根据肥胖及超重的程度不同,医学上通常采用阶梯疗法,即在超重且不合并其他与肥胖相关的异常情况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进行体重控制;当体重进展到肥胖范围时则根据需求增加药物治疗;手术一般作为最后选择,仅在极度肥胖的患者群体中推荐手术治疗。专家表示,这3种方式都有其局限性,肥胖症患者应该到专业医疗机构听取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近年,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为基础的减重药物陆续在国内获批上市。《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显示,目前我国共有5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
随着减重经济的火热,“网红药”司美格鲁肽等产品在线上线下大卖,出现供需两旺的现象。司美格鲁肽是诺和诺德的原研王牌产品,尤其是获批减重适应症以来,成为全球最热卖的减肥药品,被业内视为崛起的市场“黑马”。
据了解,成立于1923年的诺和诺德,总部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在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胰岛素开发和生产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2024年11月17日,诺和诺德中国在上海举办媒体发布会,宣布减重版司美格鲁肽正式在中国上市。据悉,该药是全球首个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周制剂。但是,司美格鲁肽在中国的核心专利“酰化的GLP-1化合物”将于2026年3月20日到期,国产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研发也在加速进行。
Insight数据库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已有20多家国产司美格鲁肽进入临床获批及以上阶段。其中来自九源基因、丽珠集团、齐鲁制药、联邦制药的几款产品已申报上市,首发适应症均是2型糖尿病。
“减重经济的升温对相关企业的确是利好。同时,疾病知晓率会提升,相应治疗率也会升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数字医疗专委会专家表示。
但同时,专家也提醒受众不能盲目用药。“即便是可以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观察副作用等用药情况,以便随时调整最适合的治疗方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说。
肥胖防控是系统性工程
随着减重经济的火热,目前市场上打着减肥药名义的产品,不乏机制不明确、效果与副作用均不确定的产品。如在电商平台上,“口服司美”“GLP-1活性胶囊”“司美纤体饮”等冒牌“司美”层出不穷。
2023年3月,浙江省诸暨市公安局食药环知森大队侦破了全国首例含有司美格鲁肽成分的假药案。经初步查证,此类“三无”假药产品通过各级代理流入全国20多个省份,销售金额超亿元。负责该案民警介绍,在查获的这批非法产品中,司美格鲁肽含量微乎其微。这批产品经各级代理商加价出售,到消费者手上时,价格可能已经翻了50倍。
当前,肥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挑战,存在巨大的医疗需求。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毛群安表示,肥胖防控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性工程。应对肥胖这一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在健康教育、筛查、诊断、治疗、长期管理等多个环节,需要系统性的多方协作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