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伟
聚焦区块链核心技术研发与重大场景创新应用,北京市再次发布“路线图”和“任务书”。近日,《北京市区块链创新应用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发布,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的区块链技术创新策源地与应用创新标杆地。
2020年,北京市首次发布区块链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自主可控、软硬件一体、开源开放的“长安链”技术体系诞生,并在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场景应用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牢牢占据市场占有率榜首位置。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郑志明表示,“长安链”解决了我国区块链自主可控的“根问题”。
支撑国家重大工程
作为我国完全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自问世以来,持续支撑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超大城市的关键领域数字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涵盖税务服务、可信数字身份、不动产、政务、能源、金融、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
在不动产领域,自然资源部运用“长安链”形成覆盖全国、跨层级、跨系统的不动产登记区块链,实现不动产登记和交易的效能大幅度提升;在政务领域,各部门基于“长安链”实现各项业务数据可信链通,一网通办、一码通办等各类公共服务高效协同。
2025年2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字信任发展报告(2025年)》显示,“长安链”凭借扎实的技术优势、高效的性能表现、广泛的生态伙伴,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这是“长安链”继2022年、2023年后,连续第三次位居市场占有率第一。
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表示,目前国内区块链行业“千链并发”的状况已基本完成收敛,“长安链”作为底层技术构建行业级、城市级、区域级应用链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赋能千行百业创新发展。
解决自主可控“根”问题
支撑国家重大工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长安链”获得全国用户青睐,离不开深厚的底座技术。
软件层面,“长安链”首创“动态自适应、可装配”新型区块链架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高效合约引擎、高性能流水线共识、大规模节点组网、海量存储等,实现了性能全球领先。
硬件层面,“长安链”在全球首创9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将区块链交易性能提升50倍,隐私计算性能提升20倍,内置硬件级数据屋,确保原始数据“可用不可见”,有效解决了大规模区块链应用面临的性能和安全瓶颈;发布我国首个区块链专用计算硬件开放架构BUDA“菩提”,全量支持数据要素流通各类场景,实现能用、好用……
“‘长安链’实现了从芯片到硬件架构、软件架构全栈技术自主可控,将核心科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解决了我国区块链自主可控的‘根’问题。”郑志明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评价道。
300万行代码开源开放
技术成果的“含金量”要经得起业界的检验。“长安链”从研发初始就明确了开源开放定位,坚持“用代码说话”。目前,“长安链”累计代码300多万行,全部在官网上无保留、不设限开放下载。
该团队研发负责人表示,“长安链”坚持开源开放,接受开发者和上下游用户的“试金”,能够倒逼团队将技术的实用性和成熟度作为产出目标,让整个技术体系更加稳健,同时形成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生态。
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的区块链领域专家认为,区别于仅部分模块开源或算法开源的形式,“长安链”无保留、不设限开源开放,将源码全部向社会公开,随时接受行业和用户的检验,这需要绝对的底气和自信。
此外,“长安链”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面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工程应用人才。
“学生入学就进入‘真刀真枪’的研发战场,取得的成果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要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发挥作用。大家目标极为清晰,成就感极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童咏昕表示。
据了解,目前经过该团队培养的超过1000名顶尖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在重大工程历练中加速成长,为我国区块链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