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近年来,作为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环保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服务能力全面增强,但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化机制尚待完善等问题成为发展瓶颈。如何推动生态环境产业创新发展?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4月10-12日举行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暨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表示,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生态环保产业正在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截至目前,生态环保产业已形成覆盖水、大气、固废、土壤、环境监测、生态修复、减污降碳等重点领域的工程、技术、装备与服务体系,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2万亿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在会上说。
据介绍,目前,在全国环保产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从业单位总数的90%以上,吸纳80%以上的就业人员,创造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对产业发展的营业收入贡献超过60%,税收贡献超过50%。与此同时,产业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98家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实业类央企中已有70余家企业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超过25个省份相继成立环保集团。A股上市环保公司数量由2012年的86家增长到目前的近230家,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本活力。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蒋兆理表示,生态环保产业已成为我国绿色经济中的重要力量。
生态环保产业高速发展,得益于政策驱动。比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8%、8%、10%以上、10%以上。
技术创新速度加快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生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速度加快,驱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曲久辉说。
据了解,我国环保技术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产业标准供给持续加大。2024年,我国环境技术专利申请量约10万件,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4年年底,环境技术进步奖累计获奖项目共214项,近20年发布推广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近2500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累计发布数量突破3000项(含现行和废止),近20年新增标准数量占比超50%,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领域团体标准发布数量达1000余项。
“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核心支撑力量。”曲久辉说。
其中,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脱硫脱硝、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移动源尾气净化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我国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大型VOCs污染源治理工作基本完成;水环境治理成果令人瞩目,膜技术、生态修复、智慧水务等技术加速推广应用,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处置能力稳步提升,截至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接近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60.0%……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副司长逯元堂说,围绕破解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实践难题,生态环保产业不断深化环境科技创新、产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切实把生态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的需求。
面临发展新形势
新时期生态环保产业面临发展新形势。逯元堂表示,生态环保产业的范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发展重点由单一的环境要素末端治理为主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领域拓展;传统环保产业进入存量资产高质量运营的新阶段;环保产业发展动力转变为政策、投资、市场、技术等多轮驱动。
关于如何发展,李高说,要强化原始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聚焦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碳捕集利用封存、新污染物治理等关键领域,努力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信技术,要加快数字赋能,培育产业新业态,深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布局,构建智慧环保产业生态,提升环境监测预警、污染溯源治理的数智化水平。
李高还表示,环保企业应抓住机遇,主动服务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此外,要着力构建资源利用体系,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李高还说,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规范环境治理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