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

“人体新器官” 外骨骼机器人走进大众生活

2025年04月21日 

  ▶  孙立彬

  花80元租3小时“登山神器”快速爬泰山;不用发力提起上百斤重物;脊髓损伤患者稳步行走……

  从户外运动到日常劳作再到医疗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正快速走进大众生活,成为人类突破身体限制的新“器官”。

  外骨骼机器人来了

  近日,一款售价2500元的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面向个人用户销售,上新短短15秒钟就售出几百台且宣告售罄。这款产品来自杭州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程天科技”),主要针对老年助行、户外运动等消费场景,采用轻量化碳纤维材料与仿生结构,无需电源即可提供步行助力。

  程天科技联合创始人张继宇介绍说,该产品模仿人体肌腱的弹性储能机制,设计了基于齿轮齿条结合弹性体特殊结构,在使用者足部触地时,动力单元可精准捕获行走中浪费的动能并转化为势能储存;在使用者抬腿时,动力单元自动释放储存能量,提供屈髋助力。

  “千元级外骨骼走进家庭,将有效推动具身智能外骨骼机器人从‘医疗器械’向‘人体机能延伸’进化,在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理念的同时,进一步释放更广阔的商业想象力。”张继宇说。

  目前,外骨骼机器人已展现出很大的应用优势。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创服中心事业部执行总裁魏明伟表示,外骨骼技术在服务人类方面更有效,技术更为成熟,因此在大规模应用展开上有优势。通过多年的发展,传感器、电控、动力系统、电池等技术都已相对成熟,也经过了比较成熟的商业化验证。

  据介绍,程天科技的系列下肢外骨骼步行康复器产品,目前已在全国700余家康复助残机构及医院使用,累计使用超65.8万人次。利用人机工学、AI技术、机器人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为脊髓损伤,脑卒中,下肢肌无力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及老年群体提供数字化康复和智能养老服务。

  对于未来发展趋势,张继宇表示,外骨骼机器人未来的核心应用场景,更倾向于聚焦医疗康复、工业与物流及消费级人体机能增强等领域。在技术方面,会持续关注具身智能与人机协同,在增强能力的同时保留人类决策的灵活性,将机械更好地应用于需要复杂判断的非结构化环境。整体而言,外骨骼机器人秉持的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哲学,旨在不断提升人类能力,未来10年将在垂直领域实现大规模渗透。

  市场前景广阔

  市场研究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30年,全球外骨骼市场规模将预计达68亿美元。医疗康复领域占比超50%,工业领域增速最快。

  在中国,医疗康复需求更为巨大。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患者相对缺少康复治疗环节。普华永道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中风患者残疾概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倍,而通过积极康复治疗,中风患者重新获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概率为90%。同时,根据市场研究机构KPMG的调研数据,中国市场康复治疗师的人员占比为3.6/10万,相较于国际标准的50人差距明显,而中国康复医疗服务市场床位缺口为45万张。

  与此同时,活动能力对于老年人群完成家务、购物,获得服务和使用社区设施,参与社会和文化活动,是必要的能力。

  “随着人们康复与养老意识的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的升级,康复需求市场包含近百亿元的B端市场和万亿元级别的C端市场,为外骨骼产品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张继宇认为。

  外骨骼机器人自身的独特优势也有利于其大规模的市场普及。

  赛迪智库产业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陈表示,相比人形机器人,外骨骼技术在现阶段展现出更高的成熟度和更明确的应用场景。在技术方面,由于专注于单一功能优化,外骨骼机器人结构相对简单,对感知和智能化的要求较低,因此技术迭代更快、稳定性更高。同时,成本优势明显,因功能聚焦,零部件复杂度低,量产成本更可控,易于规模化生产。此外,应用场景的特殊性也使其易于普及,老龄化社会催生康复医疗需求,工业领域亟需降低工伤率,此类场景对技术容错率较高,商业化路径清晰。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