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琴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约等于十亿分之一米。而纳米银线的直径也只有头发丝的万分之一。
在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菲纳米”)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潘克菲的眼中,纳米银线是一条逐梦的“赛道”。如今,诺菲纳米凭借小小的纳米银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无触不在”。该企业瞄准万亿元级的触控显示、柔性可折叠、光伏储能、智能车载、电磁屏蔽材料市场,正在构筑一个“材料改变生活”的梦想。
不安于现状
潘克菲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曾任职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全球研发中心,后在新能源尤其是太阳能领域钻研多年。这位学术达人拥有20多年的纳米薄膜研究和工业生产经验,并掌握纳米材料镀膜工艺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谈及缘何放弃待遇优厚的外企工作、选择走上创业路时,潘克菲表示:“或许是源于那颗不安于现状的心,或者是骨子里喜欢挑战。当时一眼就可以看到头的职业生涯,让我很想走出舒适圈。”
2007年1月9日,美国苹果公司发布iPhone手机,由此引发了触控热潮。随后,潘克菲又看到了康宁公司描述未来生活场景的影片——《未来的一天》。
主人公在银幕上像变魔术一般将一张透明的“纸”随意展开,手指点一下就是电脑,往墙上一贴就是屏幕。
时任美国硅谷一家知名太阳能公司研发总监的潘克菲突发奇想:能不能将用于光伏面板的纳米银线材料用在触控屏上?
潘克菲介绍说,纳米银线具有优异的透光率、高导电性和可弯折性等特点,用纳米银线做成的导电膜在导电性能、信号传输能力等方面效果更好。若能应用于触控屏,用户的体验感将大大提升。
车库里搞实验
机缘巧合的是,潘克菲找到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杨磊,表明想用纳米银线作为下一代触控材料的想法。
“试着做点小样,合成点东西。”因为杨磊的一句话,潘克菲干脆将自家车库改成实验室。
彼时,车库里摆满了各种实验器具,条件十分简陋,甚至没有将纳米银线从材料制成导电薄膜的涂布设备,潘克菲只好亲自上手,在电钻头上放置一块平板将银线墨水往上一滴,就开始进行涂布操作。
在艰苦的条件下,潘克菲坚持完成了实验。最终,杨磊被这份对技术的热爱和执着所打动,潘克菲也获得了创业过程中的第一笔资金支持——来自北极光创投的220万美元的投资。
在杨磊的介绍下,潘克菲结识了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后成为诺菲纳米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的姜锴。
2012年1月,潘克菲与当时还在ATMEL担任高管的姜锴,在中国苏州工业园区创立了诺菲纳米。二人把逐梦的“赛道”聚焦于纳米银线,希望成为触控行业的颠覆者,把美国硅谷最前沿的技术做成中国最接地气的产品。
永葆创业初心
2012年,全球将近50%的手机使用了触控屏技术。彼时,触控屏广泛使用的导电膜是由氧化铟锡(ITO)材料制成,薄膜质地较脆、阻值高、易折断,且几乎被日本企业所垄断。要想在触控材料中蹚出一条新路,对当时“一穷二白”潘克菲而言,难度可想而知。
与大多数初创企业一样,诺菲纳米也遇到了人才和资源匮乏两大难题。
彼时,刚在苏州落户的纳米诺菲无人知晓,收到的简历也寥寥无几。
“找不到行业人才,就从高校招聘毕业生进行培养;买不到设备,就借助多方渠道,自己‘攒’;而‘攒’出来的第一台涂布设备,费用就节省了八成。”潘克菲说。
摆在潘克菲面前的困难远不止于此,在那个热衷于投资消费和互联网的年代,鲜有投资人关注硬科技,市场投资相对保守。资金、设备的缺乏让潘克菲的创业异常艰难。
历经10余年艰辛的创业道路,诺菲纳米闯过了一道道关卡。目前,诺菲纳米在纳米银线材料领域的出货量居全球第一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纳米银生产基地,月最大产能超40万平方米。其客户体系囊括了Zoom、鸿合、视源、惠普等知名品牌企业。
“诺菲纳米用不到国外竞争对手1/20的成本、1/3的时间,实现了国际水平的突破。”这让潘克菲感到无比骄傲。
值得一提的是,诺菲纳米的纳米银线触控屏已实现了120寸的自主生产。“120英寸基本可以覆盖会议室里大部分的显示屏,包括会议白板,甚至教室的黑板。”潘克菲说,选择高效的生产方式,降低成本,让下游客户用得起,从而将纳米银线材料普及到更多领域,是诺菲纳米接下来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