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

“三举措”推深做实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强筋壮骨”

襄阳高新区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

2024年10月14日 

  ▶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泽岑 张肖

  党建引领促发展。近年来,襄阳高新区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和“5年提升”行动,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积极发挥党建组织保障作用,通过创新“一定三诺”考核管理工作机制、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建设”、推进“十百千”工程“三美”乡村建设等工程,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不断破解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难点。

  截至2023年年底,襄阳高新区38个村(含村改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4928万元,5个村(含村改社区)收入超过100万元,17个村(含村改社区)收入超过50万元。

  盘活资源要素蓄动能

  汇聚乡村振兴新力量

  近年来,襄阳高新区通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实施基层党组织跨村联建模式,不断整合优化乡村振兴要素资源,推动规划连片实施、环境连片提升、产业连片发展、资源连片投入,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以强带弱、组团发展”的连片共富新路子。

  有序引导人才到农村、资金到农村等关键要素,让农村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襄阳高新区着眼于优化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启动实施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3年行动”,引导42名乡村“三农”人才积极竞选后备力量。襄阳高新区组织部门会同农业部门等深入村(村改社区)开展实地调研,先后择优推荐8个村(村改社区)参评襄阳市“百强村”,推荐团山镇马棚村、黄庄社区为2024年度襄阳市“创业致富在行动”项目,积极向上级争取到18万元党费资金扶持集体经济项目。

  通过编制村庄规划,合理配置和优化农村集体经济用地结构,开展土地流转专项工作。襄阳高新区每年从区级用地计划指标中预留5%-10%优先保障村级产业发展用地,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集中连片发展果蔬种植等打下坚实基础。

  2024年以来,襄阳高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近1.46万亩,完成襄阳市下达任务的50%以上;区级预算资金投入50万元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控工作,防治面积2.8万亩用于保障基本农作物种植;夏粮小麦种植面积约5万亩,油菜播种面积约0.62万亩,预测小麦产量1.775万吨、油菜产量1451吨。

  聚焦特色产业谋发展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襄阳高新区扎实推进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以“一村(社区)一项目”计划为抓手,研究谋划集体经济项目发展路径。例如,2019年,襄阳高新区刘集街道党工委以成立合作社为契机,积极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实行“党建+合作社”发展模式用于发展特色种植。2020年,郑岗社区党委立足地域实际创建金银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速提质,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助力乡村振兴。经过近4年的发展,襄阳高新区累计投资140万元建成集初选、烘干、储存于一体的金银花加工仓库,面积达800平方米,拓展金银花种植面积250余亩,栽植金银花苗木9万余株,年收获金银花干花近1.5万斤,产值110万元。每年为300余名居民提供就业岗位;2023年累计发放人工采摘费用近50万元。经过实践探索,今年新开发的郑岗社区金银花茶已注册“天茶溪”商标,依托自产自销经营模式,促进周边经济内循环,预计产值可提高5倍以上。

  团山镇黄庄社区是襄阳高新区典型的“村改居”社区。2020年以来,黄庄社区党委借乡村振兴的强劲东风,积极探索“社区党委+经济合作社+居民”经营模式。2023年,黄庄社区种植合作社藕塘种植938亩,莲藕亩产4500斤,总产量420万斤,销售收入1683万元,收入150多万元。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众多企业相继落户黄庄社区,当地社区党委开始追求多元化集体经济,“工厂建到村口”成为时代赋予社区的第二道发展机遇。

  基于此,黄庄社区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收集周边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大力电工、汇尔杰等大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用工需求,运营村办企业襄阳市源昌福劳务公司,依托靠近工业区的便利和集体经济的优势,为周边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务派工。

  奏响“三资”管理协奏曲

  赋能乡村振兴新格局

  近年来,襄阳高新区党工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以“集体增收,村民富裕”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集中解决米庄镇王湖冲村针对辖区土地资源“零碎散”、集体经济增收“老大难”、土地流转历史遗留问题等,探索出一条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新路径,持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为了确保土地流转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襄阳高新区党工委充分利用“三资”监管系统的预警提示功能和“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方式,组织召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业务培训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截至目前,经过“三资”审计工作,王湖冲村共累计清收抛荒土地582亩,流转土地582亩。全村种植小麦等农作物面积在500亩以上,超额完成了稳粮增收的政治任务;在个人收入增加的同时,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也从不足1万元扩展到目前的74万元;带动200多人就业,为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并利用村集体经济部分收益举办村集体经济奖学助学活动,以村集体经济“红利”助力优秀学子圆梦大学,使土地流转真正成为带动农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