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洋
山东省首个零碳智慧工厂洛克美森(济南)零碳智慧工厂正式投产;晶澳科技扬州基地(晶山园区)顺利通过南德认证检测(中国)有限公司基于中国节能协会标准T/CECA-G 0171-2022《零碳工厂评价规范》审核,被认证为Ⅰ型零碳工厂(四星级),成为扬州市首家零碳工厂;四川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全球知名认证机构SGS认证颁发的PAS2060碳中和认证证书,成为宜宾市光伏产业领域中首个零碳工厂……
建设零碳工厂与零碳园区,已成为企业提升能源效率、生产效率,实现价值链净零排放、迈向零碳发展的关键路径。近两年,零碳工厂、近零碳工厂走进人们视野,多个省份已将“建设零碳工厂”写入碳达峰实施方案,并开展零碳工厂征集评价等相关工作。
多地布局
业界认为,零碳工厂即通过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性碳中和与碳抵消等措施,使工厂拥有综合为零的碳排放表现。
由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零碳工厂建设尚处于萌芽阶段,该类型工厂要真正落地还面临理论和实践均需探索的双重困难。
根据国际能源署分析,实现零碳分为3个阶段:一是节能降碳。提升能源效率是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最直接、最快速、最经济的方式,能效提升的累计碳减排贡献率可达20%。二是零碳能源。大力实施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积极推广氢能应用,减少企业碳排放,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减排贡献率可达70%左右。三是深度脱碳。研究开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以及负碳技术,通过植树造林、立体绿化等碳汇措施,跨越深度脱碳“最后一公里”。
在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性议题背景下,我国已有多个省市将“建设零碳工厂”写入碳达峰实施方案,并积极组织开展零碳工厂相关试点工作。比如,《常州市近零碳园区和近零碳工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到2026年年末,完成10个以上近零碳园区、15个以上近零碳工厂、30个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零碳工厂不仅符合全球气候治理大方向,也是企业自身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通过采用清洁能源、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能效等手段,企业可实现生产过程的低碳化甚至无碳化,而这代表了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新高度。“尽管起步较晚,但凭借政策推动和技术进步,我国在这一领域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多点落地
各地纷纷响应和加速部署,企业和相关方面也在积极探索,一个个零碳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洛克美森零碳智慧工厂项目位于济南高新区智能装备城中国算谷产业园,占地1.4万平方米,投资额2亿元。该项目通过新能源建设和数字化场景应用,可实现每年入网90万度绿电,减少能耗48%,降低碳排放65%,实现可再生能源100%碳抵消。
耐德电气设备工程(西安)有限公司西安工厂荣获钛和认证颁发的零碳工厂(Ⅰ型)五星级证书,成为西安高新区首家零碳工厂。该工厂厂房采用大开间通透设计,在满足生产之需的同时从源头上减排。通过部署EcoStruxureTM Building Operation楼宇运营系统、空调数字孪生项目等系列措施,西安工厂实现能源效率提升23%,每年减少用电34万度,减少碳排放192吨。此外,西安工厂采用EcoStruxure Power Monitoring Expert 电能管理系统和EcoStruxure Microgrid Advisor微网能源顾问,可在增加产能的同时降低单位能耗30%,能源成本下降33.4%,实现精益化绿色生产。
2024年5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零碳服务中心揭牌。作为北京市首个零碳服务中心,该中心将为企业提供节能减碳、ESG、碳足迹核算、碳交易等咨询服务及新建项目节能审查、绿色低碳政策兑现、重点企业节能管理等业务指导,打造绿色低碳一站式全过程服务平台。
近日,昆山高新区3家企业优德精密工业(昆山)股份有限公司、富钛金属科技(昆山)有限公司、富翔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入选苏州市近零碳工厂建设工作成效突出企业;通力电梯有限公司入选苏州市零碳工厂建设工作成效突出企业。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认为,零碳工厂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使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等方式,实现了碳排放的大幅度减少或抵消。这种模式不仅符合全球减排趋势,也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多方衔接
值得注意的是,现行零碳工厂建设标准多为各地方、各行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与此同时,大多数园区对建设零碳园区,推动传统园区向零碳转型升级等还没有形成系统、清晰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此外,认证机构也各不相同。企业零碳工厂的认证多出自知名认证机构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中国节能协会等,其中不乏一些二级机构。
朱克力表示,我国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注重技术衔接,将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融入标准制定中,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此外,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国内外标准的互通互认,提升我国零碳工厂建设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还需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零碳工厂建设和运营,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