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无人驾驶商业化应用提速 2024年07月22日 

  ▼ 孙立彬

  近日,“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等话题引发广泛关注,无人驾驶出租车已然从科幻走向现实,正急速奔向规模化商用。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曾预言,机器学习在很多领域将超越人类,并预言“全自动驾驶”将在10年内普及。

  驶入现实

  据湖北发布,近期,萝卜快跑在武汉市全无人订单量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单日单车峰值超20单。

  武汉是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区,截至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里程累计突破3379公里(单向里程),覆盖武汉12个行政区,辐射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自动驾驶累计出行服务订单突破158万单,累计服务198万余人次。

  相比于传统出租车和网约车,无人驾驶出租车有着较大的优势。

  以10公里的路程为例,萝卜快跑在武汉的车费为4元-16元,而普通网约车车费为18元-30元,价格极为便宜。由于没有司机,理论上可以实现24小时运营,在运营时长增加的同时,人工成本很低。

  在乘坐体验方面,数据显示,武汉市民对全无人驾驶车出行服务满意度普遍较高,萝卜快跑APP用户满意度评价达4.9分,其中5分满分好评占比高达94.19%。

  订单上涨的同时,无人驾驶出租车的价格还在不断下降,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尝鲜”。

  除武汉外,上海首批无人驾驶出租车也已在临港就位,预计近期就将启动面向普通市民的实地测试。

  据悉,萝卜快跑目前已经在11个城市开放载人测试运营服务,并且在北京、武汉、重庆、深圳、上海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测试。

  加速应用

  除了萝卜快跑,其他无人驾驶公司也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做好了准备。

  小马智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采访时表示,目前该公司已在国内多个一线城市“持证上岗”,涵盖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全无人测试、载客/货运示范应用、商业化试点等。截至2024年6月,小马智行已累积了超过3500万公里的自动驾驶路测里程,其中自动驾驶无人化测试里程近400万公里。

  在车辆方面,小马智行已与丰田中国、广汽丰田设立合资公司“骓丰”,推进自动驾驶出行的前装量产和规模化部署。三方合资公司已规划2026年第一期向中国市场投放千台规模的铂智4X自动驾驶车辆,将无缝接入小马智行Robotaxi运营平台,在国内一线城市开展规模化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

  与此同时,工信部及各地政府在推出无人驾驶商业化方面也动作频频。

  7月3日,工信部公布“车路云一体化”首批试点城市名单,据分析,测试场景越丰富,技术迭代越快,未来无人车真正运营时就越安全。这一举措无疑将进一步加快高阶智能驾驶的普及应用和商业化进程,助推智能驾驶由小范围测试验证加速迈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近日,北京、上海、长沙、青岛等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

  北京市经信局就《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外征求意见,北京市拟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城市公共电汽车客运、网约车、汽车租赁等城市出行服务;上海向首批4家公司发放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证,允许用户在金桥等示范区域试乘全无人驾驶汽车;长沙宣布计划于2026年城区全面开放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单向测试道路总里程达1050公里;青岛开放测试道路涉及市南区、市北区等8个区(市)共121条道路。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1个城市发布了自动驾驶测试地方政策,其中武汉已明确将自动驾驶打造成城市新名片。无人驾驶的规模化商用时代日益临近。

  近忧待解

  不过,无人驾驶出租车商用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7月16日,一则关于“武汉萝卜快跑服务迫于压力停运”的消息在网络流传。但百度方面迅速对此事进行了回应,表示并未听说有关停运的消息。

  目前,无人驾驶技术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距离完全成熟和可靠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无论在技术层面,政策、标准制定方面还是实际落地应用、消费者教育等方面仍有待不断探索完善。

  据报道,最近几个月,武汉市民在政府留言板上留下大量投诉,抱怨这些无人驾驶车辆在行驶途中无故停车,车速过慢,导致拥堵和安全隐患。

  7月7日下午,有武汉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称百度旗下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街头与行人相撞。7月8日,百度方面相关负责人回应称:“事故发生后我司第一时间配合警方处置,并陪同送医检查,目前正在医院进一步观察和休息。”

  此外,无人驾驶汽车立法还有待完善,包括自动驾驶汽车的设计、生产、测试、运营等各个环节、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都需要有法可依。

  虽然公众对于萝卜快跑这类新事物的看法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动驾驶正在向我们加速走来。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自动驾驶在交通运输领域加快应用,由封闭场地测试到道路测试、由试点示范到商业试示范运营快速迭代。

  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让汽车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成为一个“新物种”。无人驾驶还将带动诸如激光雷达、摄像头、芯片、域控制器、云端服务等整个产业链的革新和发展,甚至还可能催生新职业。

  科技创新要以人为本,技术赋能也需要有温度。无人驾驶商业化应用正在提速,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待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