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数字乡村建设核心在应用场景开发 《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相继发布 2024年05月27日 

  ▶ 本报记者  李洋

  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到2024年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数字技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加有力。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2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2个百分点,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6300亿元,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进一步提升,培育一批既懂农业农村、又懂数字技术的实用型人才,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广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抓好办成一批线上线下联动、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与此同时,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等联合印发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相继发布,《指南2.0》按照“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的思路,从建设内容、建设方法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了数字乡村建设框架。

  当下数字乡村建设进行了哪些探索,进入到了哪个发展阶段?目前,还存在什么问题?

  仍处于深入探索关键阶段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数字乡村建设作出系统安排。2021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办公厅联合发布《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指导各地积极开拓创新,打造了一批具备复制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但从几年的实践看,全国数字乡村建设仍处于深入探索的关键阶段,面临着数据整合共享机制仍需健全、内生发展动力仍需加强、可持续发展模式仍需探索等问题。此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对新形势下数字乡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指南2.0》明确,将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从农村生活场景延伸至生产经营场景,因地制宜采用移动通信网络、宽带网络、卫星网络和窄带物联网(NB-IOT)等多种方式,加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区域的网络覆盖,满足农业农村用网需求。鼓励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北斗导航地面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生产区域北斗时空基准服务网络覆盖。积极开展电信普遍服务和农村地区4G基站补盲建设,推动实现边境地区移动信号全覆盖:逐步推进5G和千兆光纤网络向有条件有需求的乡村延伸。

  “随着数字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数字技术逐渐应用、试点项目不断推广,规模化和全面普及指日可待。”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表示。

  充分发挥涉农数据资源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指南1.0》基础上,《指南2.0》进行了5个方面的优化完善,其中包括:将原“公共支撑平台”内容纳入“涉农数据资源”,强调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将“乡村数字经济”中的“智慧农业”单独成章,以更好地指导各地智慧农业发展。

  “涉农数据是农业数字化发展的元数据,一是涉农数据能够为研发试验提供环境仿真模拟,为科研提供数据支持。二是涉农数据为精准农业提供后台支持,通过智能农业装备实现无人耕种,全智能化操作。三是涉农数据能够为农产品安全溯源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科创中国高丞乡创专业服务团团长孙文华表示。

  《指南2.0》进一步指出,加快完善乡村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利用航空航天遥感设备、测绘无人机、农业物联网和各类传感终端,推动涉农数据资源天空地一体化自动采集。推动主体、资源、产品等各类涉农数据汇聚共享、统一赋码,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促进数据开放共享。逐步探索建立省、市、县三级数据开放共享机制,省、市平台提前规划设计好各类数据接口,县级部门作为省、市系统平台的数据采集和使用终端,避免县县建平台形成新的数据孤岛。

  福建省上杭县就有着很好的探索实践——将跨部门信息化项目建设纳入“数字上杭”建设范畴,开发区县级政务服务小程序“杭好办”,建立全县数字乡村要素资源目录体系,汇聚全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以及乡村振兴等全过程数据和相关主题数据库,形成乡村数据底座。截至2023年10月,该平台已实现39个部门534项数据汇聚。与此同时,打通省、市、县平台,“单点登录”实现福建省“一号通认”。

  “涉农数据的价值巨大,它能促进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帮助政府科学决策,有效规划农业发展;助力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未来,这些数据可应用于农业保险精算、气候智能农业、农村金融服务等领域,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自然灾害风险,为农民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以及支持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等。”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认为。

  智慧农业有望更智能

  过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如今是在手机上“种地”,在“指尖”浇水、施肥、控温……如今,我国智慧农业的“智慧化”程度有了明显提升,通过遥感技术以及农业物联网、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农户就可以实现对农田的精准管理,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决策。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智慧农业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通过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对农业病虫害的自动识别和预警;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对农产品市场的精准预测。”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

  “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生产模式、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的全面变革。”梁海明表示,智慧农业将变得更加高效、可持续和智能化,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他举例说,未来有望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农场管理。比如,在全自动化农场,通过AR和VR技术,农民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接受农业技能培训。传统农民合作社向智能化转型,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协同生产、市场开拓等,增强合作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等。

  “应立足农村当地具体现实,强化宣传教育,加快完善相应的规则制度,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一个公正、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认为,此外,还应注重人才培养,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让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地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数字乡村建设也需要与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紧密结合,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等。”和君集团业务合伙人坚鹏表示。

  “数字乡村建设的应用场景开发还有很大空间,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是应用,需要加大地方政府在数据乡村方面的应用力度,由地方政府引导,社会逐步参与。”孙文华表示。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