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邓淑华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深圳先进院打造了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创新体系,牵头组建省市创新载体79个。截至去年年底,该研究院累计孵化企业1853家,其中持股企业365家。
作为“同城双星”的科研院所,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现已孵化企业3100多家、培育上市公司30多家。
这只是科研院所开展创业孵化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科研院所从研发端和成果端发力,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部分科研院所建立了孵化器,实现创业孵化服务量和质的新突破。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战鼓催征
如今,我国已涌现出一批开展创业孵化服务的科研院所,如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等。与此同时,很多科研院所直接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比如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武汉市工科院科技园孵化器等。
“当前,越来越多科研院所乐于创办孵化器和开展创业孵化业务,这是因为国家提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地方正在推动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也源于科研院所不断积累的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社会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滕云枫表示。
在她看来,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亟须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国产化。在此背景下,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积极推动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与此同时,随着地方产业转型和经济升级发展需求,各地正在推动科研院所建立大学科技园、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孵化器并通过成立技术创新型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于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
此外,很多科研院所积累的成果,需向更多地方辐射,这也使得科研院所有了依托自身特色开办孵化器的内生动力。
创新孵化模式
各具特色
在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理事长、韵网(全球智能孵化网络)创始人颜振军看来,科研院所在研发端和产业链等方面有优势,能够更好地孵化创办新企业,并形成一个产业生态。
“科研院所创建的孵化器,有很好的起点,它能够以研发这一端为支点,撬动整个产业链甚至形成一个产业生态,帮助产业链上所有的人包括科研院所自身进行成果转化、企业衍生等。”颜振军表示,“另外一个与这个支点相关的是科研院所有强大的研发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能够吸引更多的一流设备和顶尖人才。”
作为国内较早通过科研院所平台孵化企业的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系由深圳市政府和清华大学于1996年共建。“该研究院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孵化器。它引进单独核算的课题组,并依托自身实验室和研发中心,通过经费申请和深圳市政府配套支持,把项目孵化成企业,让清华大学的一些成果在深圳落地孵化。”滕云枫表示。
各类科研院所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孵化模式。“比如,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创立了一种财政拨款与投资相结合的‘拨投结合’新模式。”颜振军介绍说,“他们筛选的项目得到初步验证后,团队、地方园区和产研院前期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公司。项目完成研发后,再进行市场融资。之后,产研院前期股权可以退出,再循环地用到新项目上面。这是一种特别大的突破。”
而中科创星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早期主导创办的孵化器。“它打开围墙创办孵化器,既让西安光机所里的教师能够到孵化器里创办公司,也让社会上的一些年轻人有机会到西安光机所里做科研,承担项目。这是人才和技术的双向奔赴。”滕云枫表示。
体制机制障碍
需进一步消除
当前,科研院所在积极开展创业孵化的同时,也面临发展瓶颈。
“由科研院所创办的孵化器通常在智力资源、技术能力方面优势明显,依托与高校院所的紧密关系,能吸引更多科研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同时帮助入孵项目更为便利、快速接触创新资源和技术,能更好地推动产学研结合,培育更多硬科技企业。”滕云枫表示,“但受制于体制机制限制,这种类型的一些孵化器在规模、投资等方面受限,与社会资源对接得不够,专业孵化能力方面仍需提高。”
因此,滕云枫建议,科研院所创办孵化器时,可以与专业孵化器等社会机构合作,联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专业孵化水平。另外,科研院所要进一步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充分释放专业研发能力,实现实验室共享资源,让研发人员顺利地在该孵化器里做出产品。
“因为科研院所是以研发作为第一任务,通常跟产业端、企业端、最终用户端联系不够紧密,需要很大的力量去建立这种关联,需要专业团队去运营。”颜振军表示,最近几年,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研发端的机构主动联系韵网,探索合作设计和运营产业孵化平台。“事实上,这种合作可以是外部合作,也可以是通过组建合资机构合作,还可以是科研院所或者大学委托一个专业机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