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北京从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转变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4年1月25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经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
▶ 本报记者 张伟
十年,一个跨越历史的时间维度。
十年,一段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
十年,一张满载硕果的创新答卷。
国之大者,责之重者。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新”出发,向“新”而行,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链接中国与世界,引领北京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
速度十年
综合实力蝶变跃升
十年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探索实践成为科技创新的鲜活注脚。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报告显示,北京连续8年蝉联全球榜首。
科睿唯安(全球知名科技信息服务提供商)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显示,北京高被引科学家数量达411人次,在全球创新城市中位居第一。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清华大学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显示,北京连续两年排名全球第三。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榜单显示,北京排名全球第四。
北京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6.83%,位列全球创新城市前列,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重为16.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达到先进国家创新水平。
答卷用数字说话——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4倍多,从2014年48.2件提高到2023年262.9件。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一倍多,从2014年3136亿元提高到2023年8536.9亿元。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一倍多,从2014年1.04万家提高到2023年2.83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114家,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三。
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增长一倍多,从2014年日均146家提高到2023年日均337家,平均不到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企业诞生。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一倍多,从2014年4738.5亿元提高到2023年1.18591万亿元。
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增长一倍多,从2014年3.60576万亿元提高到2023年约8.6万亿元。
深度十年
“先行先试”足音铿锵
十年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研”值飙升,“质”地有声。
目前,在京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77家,占全国总量的28.1%。涌现出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新一代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全球首枚入轨飞行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科技部发布的2012-202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有56项是由北京地区单位牵头的项目入选,占全部获奖项目总数的51%。
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智慧城市、信息内容消费、新材料8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球前列,大模型创新主体数量居全国首位,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集成电路设计营业收入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持续领跑全国,进入创新通道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三类器械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2023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9%。
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形成“1+3”政策体系,中关村示范区在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稳居第一位。
2023年,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承接三大科学城成果超过270个,比2022年多一倍。
北京市2.83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18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14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田”作用,支持中关村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24条政策,国家和北京市级部门累计出台配套政策50余项,基础研究税收试点、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一批重大政策落地。
加强创业孵化和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率先打造23家标杆孵化器。央行等九部门批复建设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设立50亿元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基金,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机器人和信息产业领域新设4只百亿元级政府产业投资基金,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广度十年
开放合作拓展“朋友圈”
十年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开放合作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过渡,战略上更加主动,开放格局更广、开放层次更深、开放水平更高。
历经多年发展,中关村论坛已升级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高水平举办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800余名中外科学家参会,打造全球科学家碰撞科学思想火花的平台。
成功申办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2025年世界大会。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支持朝阳区建设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引进落地“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等国际科技组织。
出台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在京发展的16条措施,累计认定支持107家外资研发中心。
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实现挂牌运行,一期项目企业入驻率达90%,牵头成立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加快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数6758项、成交额784.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9%和109.8%。
回首来时路,郁郁满芳华。面向未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攀“高”逐“新”的步伐愈发铿锵,引领见“新”见“质”的新时代浪潮,积蓄磅礴新动能,昂首奔赴下一场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