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

融智生物:国产飞行时间质谱仪 如何突围 2021年11月01日 

  ▶ 本报记者 戈清平

  在我国生命科学分析仪器行业,为缩小与国外厂商的差距,众多国内企业突破国外厂商的垄断,在一些细分领域成功地实现了国产替代,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支先遣军。

  融智生物成立8年,拥有各类知识产权超100项,累计获得融资金额达3亿元。他们开发的“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仪”,被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领衔的专家组鉴定为“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在这一领域的新突破。

  矢志不渝

  做最适合临床应用的质谱仪

  “10年前,我们就开始思考,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这种适合临床应用的质谱技术,如何提升性能才能真正满足临床应用需求。”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晓光如是说。

  据周晓光介绍,“为满足临床应用开发创新MALDI-TOF MS技术的工作多年前就开始了,当时的内部项目代号是‘临床分析仪’,其后的理论设计、仪器结构工程设计、性能提升,都是围绕如何使MALDI-TOF MS真正走向临床定量分析应用而开展的。”

  此后,融智生物联合了国际知名的质谱专家,组建了一支堪称“豪华”的研发团队,从离子产生、离子传输、离子探测等方面重新设计了仪器,开发出靶板接地、同步聚焦等多项领先技术,生产出了融智生物QuanTOF质谱平台。

  这一开拓性进展获得了业内专家的认可。

  2018年4月28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组织金国藩院士、陈洪渊院士等有关专家,对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开发的“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仪”进行了技术鉴定。

  鉴定专家认为,该仪器具有多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其中:首次实现了靶板与离子探测器同时接地技术;率先采用了新的离子速度与空间同步聚焦技术和最新的半导体激光器;率先采用了光电混合离子探测器和高速数据采集系统。

  开拓创新

  走好技术和市场两条路

  像所有的创新活动一样,融智生物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过程,也经历了很多难忘的事情。“例如,为了使产品稳定性达到设计目标,单从材料选择及加工工艺方面,团队就尝试过十多种材料及其搭配,为的就是优中选优,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周晓光表示。

  为加快应用研发步伐,融智生物与与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院士领导的团队合作,共同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在3个方向开展合作,一是生物传感器技术产业化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和病毒方面的应用示范研究,解决“快速”检测问题;二是新一代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设备在食品及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发,解决“准确”检测问题;三是微流控PCR技术产业化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和病毒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解决“现场化”检测问题。

  除了推进自身研发进展,融智生物积极参与申报和执行国家级和省市级的创新研发项目。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融智生物正在执行和已经结题的研发项目超过了几十项。

  扎根中国 放眼全球

  2020年12月28日,融智生物取得了全国首张微生物质谱仪配套试剂医疗器械注册证(二类);2021年6月11日,取得了山东省首张“飞行时间质谱仪”医疗器械注册证(二类)。

  “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是参与医疗行业招投标的必备条件,也意味着公司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得到行业认可。”周晓光说。

  为完善质谱设备,加大市场推广力度,融智生物促成了更多合作。比如,融智生物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研究所启动了病原生物分析中心,在为传染病防控提供新型的技术支撑方面积极拓展市场空间;与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共建乳品质谱分析合作实验室;建成包括微生物鉴定质谱系统、核酸分型质谱系统、蛋白定量质谱系统、组织切片成像质谱系统在内的四大质谱类产品管线,并且在病原微生物鉴定、肿瘤标志物定性定量、高分辨率组织成像等应用领域,形成了“四位一体(硬件+软件+数据库+试剂盒)”的完整解决方案。

  “扎根中国,放眼全球,融智生物将继续以质谱平台与创新型诊断技术为核心,力争成为生命组学时代临床诊断行业的领航者,为高端生命科学仪器的国产化、提高人类医疗健康水平做出积极的贡献。”周晓光信心满满地说。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