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坚持文化自信 合肥高新区集中力量办大事 2021年06月07日 

  ▶  晁毓山

  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这里是合肥高新区中国声谷。

  中国声谷是合肥高新区重点打造的名片之一,也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合肥市和合肥高新区坚持文化自信,上下联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具体体现。

  打造世界级产业地标

  中国声谷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由安徽省信息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负责具体运营工作。项目旨在通过投资、招商、孵化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产业项目向中国声谷聚集,打造世界级产业地标。

  “中国声谷的发展模式在全国创造了三个‘第一’:全国第一个以‘中国’冠名的AI产业基地、第一个部省合作共建的细分产业发展机制、第一个配套以产业园命名的专项支持政策也是全国首创。”合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介绍说,2017年,安徽省政府出台支持中国声谷十条政策,每年拿出近8亿元,提供从项目入驻、技术研发、产业化、科技融资、人才支撑到示范应用的全方位支持。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声谷入驻企业达1024家,包括科大讯飞、寒武纪、移远通信、芯智科技、华通信安、龙芯中科等一批龙头企业。

  “芯智科技的业务涵盖车联网软硬件开发、AI人机交互系统开发、工具链开发、车联网服务和运营等,目前已与戴姆勒奔驰汽车、马来西亚宝腾汽车、吉利汽车等多家国内外车企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安徽芯智科技有限公司公共关系总监刘剑锋说。

  刘剑锋表示,这些成绩是公司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坚持自立自强的成果。他说,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和国家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企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

  “寒武纪芯片在边缘计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AI+5G等诸多领域有不同场景的落地应用,特别是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领域的产品已被应用到国内主流服务器厂商,如浪潮、联想、新华三、阿里巴巴、百度、滴滴等的产品中。”安徽寒武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政府事务经理赵飞介绍说,寒武纪团队在智能处理器领域斩获多项第一:全球第一个深度学习处理器原型芯片、全球第一个智能处理器专用指令集、全球第一个多核人工智能手机芯片……“而这一切来自我们的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自信。”

  “10年期间,合肥移瑞从十几名员工的小企业发展壮大为超1500人的规上企业,办公用地也从一间狭小的办公室,搬迁到中国声谷、办公面积超1.5万平方米的独栋研发大楼。公司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坚持自立自强,过去的每一天,我们都在不懈努力,攻克了无数个技术难题,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看上去遥不可及的目标。”合肥移瑞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谢金勇说。

  据介绍,目前合肥移瑞拥有的5G、LTE/LTE-A、NB-IoT/LTE-M、车载前装、安卓智能、GNSS模组等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车载运输、无线支付、智慧城市、智能安防、无线网关等领域,可为全球市场物联网终端提供完善的通信模组解决方案。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再培育一批巨型企业,将中国声谷打造成世界级产业地标。”宋道军表示。

  共建共享同发展

  如果说中国声谷是部省共建的典范,那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就是“省院合作、市校共建”的杰作。三者都是合肥高新区坚持文化自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见证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是由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按照“省院合作、市校共建”的原则所建设的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中科大先研院于2012年7月启动建设,2012年10月挂牌运行,一期工程占地面积552.94亩,已完成建设面积33.5万平方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省院市校四方的共同努力下,落户中科大先研院的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及“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合肥总控中心,率先在世界领域开展量子远程大规模保密通信应用工程。

  多年来,中科大先研院依托中国科学院的科教优势,发挥“高原效应”;结合区域特色,打造“示范效应”;突出产学研结合,形成“集聚效应”;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源头创新活动中,起到骨干和引领作用;在与国际前沿科技接轨,与区域发展战略接轨的基础上,汇聚和造就了一批一流人才、培育和转化了一批一流成果、催生和布局了一批一流产业。

  “目前,中科大先研院已建设联合实验室62家,累计引进各类人才696人,累计孵化企业271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0家,已申请专利293件。2016年9月,被列为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单位。2018-2020年连续3年入围安徽省专利百强榜。”宋道军介绍说。

  与中科大先研院相比,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的建设更是大手笔——规划净用地面积724亩、总建筑面积约6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0亿元。其中,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约36.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2.4亿元。

  “一期项目分为科研办公区和生活配套区两个区域。其中科研办公区由1号科研楼和科研配套服务中心、专家楼组成,生活配套区由人才公寓、文体中心等组成。”合肥高新区工委办副主任王邦春介绍说。

  科研办公区,专家楼15幢、共30套;生活配套区,5幢人才公寓约389套,1幢学生公寓有双人间273间、单人间353间,仅生活配套区就可满足5000余人使用需求。这些简单的数据,足见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在合肥高新区的位置。

  同宗同源共报国

  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的位置还可以从合肥高新区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量子三剑客”身上得到印证。

  国盾量子技术起源于中国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该公司已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用化量子保密通信核心技术,拥有国内外量子技术相关专利194件及多项非专利技术。国盾量子是全国首家从事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创新型企业,公司产品应用于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武合干线”等项目。

  国仪量子技术起源于中国科大杜江峰院士团队,主要瞄准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国仪量子成立几年来,不仅推出量子钻石单自旋谱仪、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和扫描电镜,而且发展了以量子传感器为代表的系列核心器件,相关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并突破国际禁运。

  本源量子取“追本溯源”之意,技术起源于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2017年9月,本源量子成立于合肥高新区。该公司致力于量子计算全栈式发展布局,打造自主可控的工程化量子计算机,围绕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制造与应用,探索出了量子芯片、量子测控、量子软件、量子计算机、量子云和量子应用六大业务版块,以及量子计算科普与教育培训业务。目前已自主研发出多种类量子计算软、硬件产品,技术指标国内领先,申请专利达400余项,位列国内第一、世界第七。

  “本源量子深耕量子计算前沿领域,实现多个国内第一,拥有首个工程化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源;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首个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首个量子计算云平台;与晶合科技共建国内首个量子芯片联合实验室,推动量子芯片产线在我国率先落地。而这一切,都是本源量子坚持文化自信的体现。”本源量子总经理张辉表示。

  “国盾量子永远铭记总书记嘱托,坚持文化自信,攻坚克难,不负期待,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自我要求,推进量子保密通信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融合。”国盾量子总裁赵勇表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合肥高新区,对量子通信研发工作给予肯定。

  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是中国量子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闪亮的缩影,也是科研人员践行“量子科技、产业报国”道路上,留下的深深背影……

  “新时代,文化自信源自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集中力量办大事。”宋道军表示。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