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

创新能级持续加码 新时代擘画新未来 中关村科学城打造国际一流科学城 2020年12月28日 

  ▶  本报记者 李争粉


  “十三五”期间,中关村科学城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增速预计达13%,2020年预计将突破3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10%;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0%,预计“十三五”末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450件。园区总收入、研发投入强度、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重要指标均位居北京市之首,中关村科学城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十四五”时期,中关村科学城将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


  到2023年,重点建设3-5家旗舰型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着力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控的关键底层技术,力争培育1-2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五千亿级企业;加快完善海外创新体系布局,全面提升区域融入国际创新网络的能力和水平……

  这是中关村科学城发布的《关于中关村科学城新时期再创业再出发提升创新能级的若干措施》描绘的新蓝图。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中关村科学城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增速预计达13%,2020年预计将突破3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10%;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0%,预计“十三五”末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450件。园区总收入、研发投入强度、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重要指标均位居北京市之首,中关村科学城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聚焦核心技术

  迈入产业链高端

  2020年12月11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公示了2020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100项成果的获奖名单。其中,地平线“车规级智能驾驶人工智能处理器研发及产业化”成果荣获第十届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一等奖。

  地平线于2019年8月正式量产发布的我国首款车规级AI芯片——地平线征程2车载AI芯片被公认为是人工智能的“珠穆朗玛”。据了解,车规级对于AI芯片有着严苛的工艺要求,一直是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卡脖子”难题。地平线征程2能够高效灵活地实现多类AI任务处理,可在100毫秒延迟内有效感知车辆、行人、道路线、交通标志、车牌、红绿灯等六大类近百种目标,同时支持超过60类的像素级语义分割。地平线征程2的量产发布不仅实现了中国车规级AI芯片量产零的突破,也补齐了国内智能驾驶产业生态建设的关键环节。

  在产业化方面,地平线征程2赋能长安UNI-T,实现了中国车规级AI芯片的首次上车量产,并在2020年开启了车规级AI芯片的前装量产元年,而即将推出的征程5也已经率先斩获车型定点。未来,地平线将同长安、上汽、广汽、一汽、理想汽车、奇瑞汽车、长城汽车等国内主机厂,以及奥迪、大陆集团、佛吉亚等国际知名主机厂及Tier1持续深度合作、加速智能汽车芯生态搭建,通过发挥自身的核心技术优势,携手合作伙伴共赢产业变革转型之战。

  据地平线官方消息,截至2020年11月底,地平线征程2出货量已超10万。地平线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EO)余凯曾表示,在智能驾驶域的ADAS应用和智能座舱域的人机交互应用方面,征程2芯片已成功签下两位数的量产定点车型,预计2022年前装车量将超百万。

  目前,地平线新一代车规级AI芯片征程3已经发布,2021年年初面向下一代智能驾驶场景的征程5芯片也将发布,届时AI性能将比肩特斯拉FSD。

  据了解,地平线征程2也进入了2020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的15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领先科技成果榜单。

  AI芯片领域,中关村科学城早已运筹帷幄。AI技术赋能大健康产业已成中关村科学城的优势领域之一。其中,医疗机器人产业已聚集了诸如天智航、柏惠维康一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优质创新企业。

  机械手臂上的刀尖向人手的方向匀速运动,在刀尖碰到人体的瞬间,机器人手臂以毫秒级的反应时间迅速弹回,人体毫发无损。这是位于中关村科学城的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入驻企业之一、思灵机器人全球领先的力控和力感知技术所呈现的炫酷场景。

  而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的另一企业真健康公司的肺癌手术机器人已经完成了第一代手术机器人的产品研发和样机生产,第二代手术机器人的技术预研也已启动。

  截至2020年8月7日,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已聚集、服务包括天智航、术锐、思灵等在内的行业领先企业25家,参与投资了多家创新企业,部分企业技术产品即将或已经实现自研国产关键零部件的突破,实现与国际领先水平“并跑”。不久前,骨科手术机器人企业天智航在科创板上市,成为我国“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如今,以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为依托,以龙头企业天智航为引领,一批医疗机器人企业正在中关村科学城高度集聚,形成了上下游协同创新的全链条生态。

  推想科技便是中关村科学城利用AI技术赋能大健康产业并广泛应用的典型案例。2020年11月13日,推想肺部AI辅助检测产品正式获得了国家市场准入认证(NMPA),这是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的国内第一张肺部AI产品Ⅲ类证。自此,推想成为全球惟一拿到欧盟CE准入认证、日本PMDA准入认证、美国FDA准入认证以及中国NMPA认证的AI医疗企业。

  中关村科学城在原有产业体系优良的基础上,不断打出创新政策、空间、人才、资金“组合拳”,逐渐形成以大信息产业为支柱、大健康产业为突破、科技服务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高精尖”产业体系。目前,大信息产业占比全区经济总量40%,科技服务业达到18%,金融业占比12%。

  聚焦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超高清显示等细分领域,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落地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瞄准十大关键领域,全面开展底层技术布局。在北京市率先开展科技应用场景建设工作,新场景、新基建取得有力进展。硬科技、硬创新高精尖企业加速成长,仅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数量就有近800家,占全国两成。独角兽企业41家,占全国1/5。小米、百度、美团、字节跳动、滴滴等数字经济企业先后进入“千亿俱乐部”。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企业74家,其中科创板15家。上市公司总数达236家,稳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千亿级的空天产业集群蓄势待发。2020年9月19日,北京市海淀区在大信息产业引领发展的基础上,依托航天航空领域深厚的研发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北清路沿线)规划建设空天产业集聚区“星谷”,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据了解,中关村科学城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全国一半以上的航天领域院士及专家,航天科技、科工等国家队领军企业和科研机构在这里聚集。特别是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以航天城为核心,集聚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等科研机构和北斗星通、四维图新、航天恒星、航天宏图、华力创通、银河航天、干乘探索、微纳星空、航天驭星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形成了涵盖卫星研制、地面站与终端设备、卫星测控、卫星运营、“通导遥”应用全产业链生态。

  创新能级加码

  “生态雨林”持续优化

  2020年10月,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集体学习,将量子概念再次拉进公众视野,与量子科技有关的产业也受到高度关注。而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中关村科学城早已在量子科技的棋局上“落子”。

  在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一间实验室里,一张照片被摄像头随机拍下,科研人员轻点鼠标,仅仅30秒后,这张照片就被“安全”地呈现在用10多公里光缆连接的另外一台计算机屏幕上。

  “用量子光传送,极难被第三方窃取。”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自豪地说,这是他带领团队研发的“量子直接通信”技术的经典应用。

  而这只是北京量子院科研成果的一部分。目前,北京量子院已与各共建单位形成科研协同创新机制。超导量子计算团队已产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搭建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50个比特样品的量子测控,并取得阶段性成果。量子计算中衡量测试水平的重要指标两比特门保真度为99.53%,达到国际一流研究组水平;拓扑量子计算研究团队提出了数年内实现首个拓扑量子比特的技术路线图,相关成果于2018年发表在《自然通信》上。

  北京量子院仅仅是中关村科学城新型研发机构的一个缩影。在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方寸大小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电眼”——超速全时视觉芯片SpikeOne则为机器视觉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表示,“超速全时视觉感知芯片”是一颗用于摄像的芯片,其每个感知单元都可以根据接收的光线强度直接生成比特序列。“这样一来,每秒钟可以记录4万帧画面,从而可实现对外在物体的‘超速感知’。”

  据了解,基于超速全时视觉感知芯片,该项目团队开发了功能类似人眼、性能超越人眼的仿视网膜摄像机,并搭建新型智能演示系统。目前,该系统已经开展无人驾驶、无人机视觉导航、智能机器人等应用场景的开发和测试。同时,有望重塑包括表示、编码、检测、跟踪、识别在内的整个视觉信息处理体系,引领未来智能视觉系统的发展。

  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研制的“智能测温创可贴”温度计筑起一道疫情“防火墙”。

  据了解,智能测温创可贴内含芯片仅仅沙粒般大小,测温非常精准,误差可缩至0.05摄氏度。同时,该智能体温计功耗非常低,充电一次,可连续佩戴测温10天以上。自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这款小小的智能测温创可贴已经应用覆盖30万人,涉及集中隔离点观察人员、居家隔离观察人员、餐饮、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等重点行业的工作人员。

  量子研究院、智源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不设条条框框和传统科研体制约束,支持科学家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挑战最基础的问题和最关键的难题,已经成为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借助科学家、高校、新型研发机构、新型服务机构、社会资本、政府等多重力量,以中关村科学城为代表的北京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效率不断提升,释放巨大创新潜能。”中关村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说。

  2020年10月19日,中关村科学城探索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迎来重磅进展:总规模为27.85亿元的5只科学家基金发布。

  “科学家在自己所属的专业领域有着深刻理解和广泛人脉,社会资本则有着对市场和产业的敏锐眼光。”中关村科学城相关负责人介绍,5只科学家基金将通过优秀科技成果与资本市场无缝对接,超前布局一批前沿核心技术,提前介入成果转化中试阶段,加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

  中关村科学城公司总经理朱平表示,5只基金在支持科学家创业上各有特色及优势。例如,创新工场科学家基金在人工智能领域内很有影响力,奇绩创坛基金擅长为创业团队提供“孵化+培训+投资”综合服务,中关村智友科学家基金在机器人领域具有深厚的行业沉淀及资源积累,清华电子信息学科引导基金专注电子信息领域早期项目投资,中科创星硬科技二期基金擅长对中科院早期硬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发挥市场化平台作用,协同多主体构建面向创新的全链条、全周期“耐心资本”服务体系,截至目前,中关村科学城已经形成了规模达600亿元的“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基金系”。

  在中关村科学城,硬科技、新生代创业者迅速从小苗成长为茁壮树木的案例正不断发生。在孵化近20家国际生物科技企业、部分企业已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国际生物医药孵化平台巢生科技Nest.Bio Labs与中关村科学城公司共同设立了巢生北京创新旗舰实验室。即将落成的该实验室将专注于生物医药早期前沿与创新技术项目的孵化和投资,建立服务国际创新资源的新生态。

  德国汉堡大学青年科学家陈兆芃回国创立思灵机器人Agile Robots,并入驻中关村科学城公司参与搭建的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如今,成立1年多的项目团队已完成4轮融资,从最初入驻的10人发展到现在的140多人,快速实现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商业落地和产品技术革命性突破。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中关村科学城一直努力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打造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

  “向北”迈入纵深

  擘画新未来

  中关村见证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与蓬勃发展。伴随企业的持续集聚,发展空间有限、“大城市病”等现象日益突出,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已成为摆在北京市和中关村科学城面前的重中之重。

  2020年5月18日,中关村科学城正式发布科学城北区发展行动计划,推出一系列发展新举措,超前规划基础设施,拉开城市发展骨架,推进高新技术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着力缓解职住平衡难题……在北京市海淀区北部地区,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战略腹地和发展纵深,新发展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中关村科学城由于科技资源禀赋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高精尖产业长期在海淀的南部地区即中关村科学城南区集聚,发展空间日益局促、社会资源供给不平衡趋势加大。”中关村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淀广袤的北部地区被城乡接合部和乡村所覆盖,低端产业集聚,高新技术产业不足。随着“三城一区”战略的全面发力,在中关村科学城南部地区发展空间趋于饱和的背景下,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批承载北京高质量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已经露出嫩芽。

  随着此次行动计划的发布,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蓝图愈发清晰:吸引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1-2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释放700万平方米优质产业空间。

  中关村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行动计划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让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成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持续释放改革创新红利。”

  变化的种子已经悄悄发芽,正在激荡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动力。

  坐落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建筑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园区以前的基础条件一般,但是随着地铁线路开通,公交路网的密布以及商业配套设施的完善,人气渐渐兴旺起来。开园1年多的时间,已有超过50家企业入驻,员工规模近3000人。2020年,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园区的招商工作仍在稳步推进。”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发展公司董事长苗军说。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跨领域的高精尖产业,是海淀区的重点产业之一。围绕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自动驾驶创新示范区”的愿景,海淀区持续发力布局。

  2020年6月,100平方公里的自动驾驶示范区第一批开放测试道路对外开放,52条道路215.3公里测试道路包含R2-R5不同等级道路,涵盖生活区、办公区、科技园区、乡村等多个场景,可为自动驾驶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测试场景和最真实的道路情况。

  “未来中关村科学城还将从示范区构建、产业集群打造、示范应用三个方面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梦之队的打造。”中关村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项目、北区5G网络部署及示范应用项目……一批“新经济、新基建,引领数字化”项目正在落地。

  中关村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产业集聚推动城市发展繁荣,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不但是全球顶尖科技的集聚地,更是全球前沿科技实验、应用的首选地。”

  “向北”发展的中关村科学城积蓄着创新发展的勃勃生机。2020年9月27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挂牌仪式举行,让中关村科学城开启新的篇章。

  中关村科学城作为科技创新片区的主要承载区,面积占比为68%,包括翠湖和永丰两大创新功能组团。这两大创新功能组团位于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是海淀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战略腹地和发展纵深。

  据了解,该地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空天经济、自动驾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以及新型研发平台,成为承载北京高端科技创新功能、培育高精尖产业、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十四五”时期,中关村科学城将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

  本版图片来源:中关村科学城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