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琴
近日,记者跟随“全国首届践行红色精神党媒宣传·沂蒙行”活动走进鲁南制药集团。在该企业的展览馆里,不仅记录着鲁南制药的成长发展史,也记录着“时代楷模”、鲁南制药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兼总经理赵志全的先进事迹。
“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发展就是后退、发展慢了也意味着倒退。”“学做业务首先要学会做人”……展馆墙上镌刻着赵志全生前的一些经典语录,展现了一个鲜活立体、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的优秀企业家形象。赵志全带领企业发展的27年,不仅是鲁南制药的奋斗史,更是一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传承史。
立下铮铮誓言
1982年,赵志全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毕业的大学生,在山东化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郯南制药厂工作。1987年,刚过而立之年的赵志全,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承包经营郯南制药厂。这家濒临倒闭的小厂,是临沂首家“公开招标承包经营试点企业”。当时库存原料只能维持3天,账面净资产不过19万元,近乎一穷二白。
面对这样一个濒临破产的烂摊子,有关领导说:“死马当活马医吧。行,皆大欢喜;不行,也无所谓。”职工们也说:“反正这个厂不行了,就让他试试吧。”在竞标现场,赵志全却石破天惊地提出了“用4年时间,实现产值1000万,利润120万”的承包方案。
在赵志全的竞选报告《为振兴药厂而奋斗》中,他写下了铮铮誓言:“药厂需要改革,改革需要我们献身。”而他也用尽一生践行了这个诺言。
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上任郯南制药厂厂长后,赵志全在制度、营销理念、营销手段上改革创新,让濒临破产的郯南制药厂迅速扭亏,提前一年就实现了盈利承诺。1990年8月,郯南制药厂更名为山东鲁南制药厂。就在企业逐步步入发展正轨之际,新的困难又接踵而至。1995年,受国家实施经济宏观调控影响,银行紧缩银根,鲁南制药厂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面对绝境,赵志全在全体员工面前斩钉截铁地立下“军令状”:每月只领200元生活费,1996年年底前扭转不了局面,自动辞职下岗!
1995年11月25日,赵志全发表了《破釜沉舟 背水一战》的讲话,向全体员工发出了“决战九六”的号令,开始了一场决战市场的攻坚战。在1996年12月决战最后的关键时刻,他坐着轮椅,硬是让工作人员背着登上飞机,去广州等市场一线召开会议、部署工作。
就是靠着这种拼命三郎般永不言败的实干精神,“决战九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实现利税5000万元,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决战九六”是鲁南制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全面胜利,彻底改变了公司的命运,从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传承的力量是巨大的
27年的艰难创业路,赵志全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现代化综合大型制药集团,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而这期间他却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与折磨。
2002年,鲁南制药开始迈向生物制药领域,新蓝图徐徐展开,但赵志全却得知,自己长期以来的胸闷和胸痛,已是胸腺癌晚期。“人,可以失去生命,但不可以失去信仰”。赵志全与癌症抗争的12年,正是鲁南制药发展最快的12年。12年中,鲁南制药先后有78个项目获得国家和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到2014年,公司已经拥有净资产60亿元,等于再造了32000个郯南制药厂。在掌管鲁南制药的27年里,赵志全不吝巨资投入科研,斩获近80项科技进步奖。
2014年11月14日,赵志全病逝在办公桌前,手里握着批阅完的一份关于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文件。弥留之际,赵志全立下遗嘱,将企业经营权全部移交给负责研发的副总经理张贵民,实现了中国民营企业罕见的无私交接。
提到赵志全,张贵民的眼中几度泪光。“临终托孤”的一幕,成为他一生不能泯灭的力量源泉,他将千言万语化为一个字:“干”!5年间,他忠实地践行着赵志全“以科技为先导”的思想,不断加大核心科技投入。执掌鲁南制药五年,累计研发投资20余亿元。鲁南制药多次荣获“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称号,企业在产品质量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管理水平上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
2019年8月27日,鲁南制药集团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刻:
张贵民,在接任鲁南制药党委书记5年后,在集团公司党代会上全票当选为新一届党委书记。这是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关键会议,面对鲁南制药未来的十年,张贵民作了这样一个清晰的发展规划:“三年翻一番、十年过千亿”,即2028年,实现产值超过1000亿元,上缴税金超100亿元。
“临沂千亿大企业的缺失,就区域经济构成来说,无疑缺少了龙头带动。我们理应勇挑重担!”张贵民这一句话似曾相识,在他身上似乎又看到了赵志全当年的豪气与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