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聪迎
“父亲把时间献给了医院。”疫情期间,一篇《战“疫”魔——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文章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和点赞,文章中的字句感动了不少人。
据了解,该文章作者叫杨子新,今年14岁,她的父亲杨彦飞是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急救中心的一名司机,每天都“疾驰”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
正如女儿杨子新所说的那样,将时间献给医院,分秒必争,24小时待命,与死神“赛跑”,就是杨彦飞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杨彦飞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从事该医院急救中心司机这份职业已经有3年多。杨彦飞坦言,疫情当前,党员就应该冲在最前方,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
自疫情爆发以来,除了日常的急救任务之外,杨彦飞还承担起发热患者接诊等任务。“5个急救车组,15名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待命。”杨彦飞说,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出十几趟车,饭都顾不上吃。因为特别能理解患者和家属焦急的心情,他们有时候也恨不得能插上翅膀飞过去。
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急救任务,杨彦飞说:“当时是晚上凌晨1点多,突然接到120指令,我们就立刻前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个小区。患者是一位60多岁的老爷子,半身不遂,家住在六楼,家里只有老太太陪着。由于120行车床不能放进电梯,在危急情况之下,我和同行的医生、护士决定把老人背下楼。老太太当时特别感动,拉着我的手,连声道谢。那一刻,只要能帮助急需帮助的人,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父亲每次出车时始终牢记一条准则,就是安全第一,行车既要有速度,又要具有稳定性,还要不抢道、不疲劳驾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为病人和工作人员更好地服务。在救护人员工作过程中,他总是协助医护人员搬、抬送病人进手术室、B超室、心电图室……”谈及自己的父亲时,杨子新骄傲满满。
“已经连续一个多月没回过家了,之前原本答应休息时带女儿前往大唐不夜城游玩,因为疫情爆发,不得不取消。平时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也很少陪家人,看到孩子能够理解我的工作,心里既感动又内疚。”说起女儿这篇朋友圈的文章,杨彦飞感到内疚的同时,也感受到家人给予的支持和温暖。
杨子新说,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子女,她会一直站在父亲的身后默默支持他,因为父亲给了她最好的东西,叫作“榜样的力量”。
像杨彦飞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毫无怨言,坚守在战“疫”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默默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此同时,他们的家人也站在他们的身后,给予他们莫大的力量和支持。